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本地要闻  > 正文

从房台到村台 王庄村的幸福“蝶变”

作者: 来源: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发表时间: 2020-09-29 10:05

从选到住房的那天算起,71岁的王乃亮整整激动了3天。

“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!”看着已经铺设地板砖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家“别墅”,王乃亮看看这儿、摸摸那儿,楼上楼下跑了三四遍。

“从我记事起,俺们整村已经搬迁了三次,这一次搬迁后再也不怕大水了。”村支部书记郭保荣走在5.2米高的三合村台上,眼角泛起泪花,“这一刻,村民们已经期盼的太久。”

“黄河滩,黄河滩,洪水一来,房就淹;媳妇窜,孩子窜,窜上大堤,保平安。”一首口口相传的民谣,道出了滩区群众的辛酸。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的王庄村,每一次洪灾过后,留给这个黄河滩区村的都是满目疮痍。

王乃亮说,有一个稳稳的家,这个愿望他已经整整期盼了62年。

1958年,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,9岁的王乃亮坐着由房梁、麻绳做成的木筏,与家人一起用手划水登上了大堤,开始了1个多月每天8两地瓜干、住亲戚家的日子。从那时起,家园被毁、庄稼被淹的切肤之痛,成为王乃亮一辈子的成长记忆;而有个稳稳的家,免受洪灾之苦,也成为王乃亮最渴望的梦想。

“1982年发大水时,1天涨了5尺高,很多没有房台的房子就只剩下屋顶了,村民坐船到大堤上避难。还有1986年、1996年,水都很大。”郭保荣回忆起历次洪水,如数家珍:“1996年之前,每五年中就有三年闹洪灾,房子是建了塌、塌了建,种的庄稼往往也被冲走了。”

洪灾频发带来的安居难、致富难,最直接影响是娶妻难。“1980年到1982年,连续三年上大水,庄稼颗粒无收,原先已经订婚的新人,有4家退婚了。现在村里还有10多个光棍汉,都是洪灾耽误的。”郭保荣一边摇头,一边遗憾地说。

从房台到村台,一字之差,折射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、居住条件的改善,更是教育、卫生、就业等整体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。

房子分108平方米、144平方米两种别墅户型和36平方米、72平方米两种楼房户型。按照政策,搬迁的村民,每人补贴3.49万元。

孙广林是村里第一个因建村台拆老院,也是第一个选到新房的村民。他选的房子是E区90栋楼1号房,面积108平方米,二层小洋楼还带了小院子。孙广林郑重地在“选房确认单”上签了字、按了手印,“家里交了4.5万元,过几天领完钥匙,立刻搬家。”

“像这样的房子,如果自己盖的话,至少20万元。我选的是144平方米的房子,交6万元就能住上。”郭传朋今年40岁,在县城干建筑已经10多年了,去年在城里选了一套商品房,交了10万元订金。如今他已经将10万元订金退回,打算到村台上居住。“这里不仅环境好、生活成本低,配套设施不比城里差,而且开车20多分钟就能到城里上班。”

方便的“入学梦”、就近的“就业梦”,王庄村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。旧城镇党委书记王健介绍,鄄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台安置工程项目,涉及旧城镇22个自然村,户数5721户、17894人,规划建设了大邢庄、七街、安庄、三合村4个村台安置社区,并配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商业店铺、创业车间等公共设施,旧城镇黄河滩区的群众摆脱三年攒钱、三年筑台、三年盖房、三年还账“三三宿命”有了希望。

“搬得出”更要“稳得住”“能致富”。“两个大型超市、两个创业车间、一个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万,全部归搬到三合村台社区集体所有,村民不用交物业费。”说起以后村里人的生活,郭保荣滔滔不绝,“全部搬到村台后,村民就近就业、孩子就近上学,照顾老人也方便,大伙心里都乐开了花。”

王显峰是村里的种粮大户,打算承包王庄村复垦后的200多亩地,“以后咱也请专家给支支招,看适合种什么、怎么种,农业还得科技当家。”郭保荣算了一笔帐,如果种植小麦、玉米等传统作物,1亩土地每年最多收入1500元,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,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、能够给村民办实事,还解放了村民劳动力,来此打工拿一份工资。

夕阳西下,三合村村台上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房,如诗如画。村民们正忙碌着收拾家当,为搬家做最后准备,忙碌着、幸福着。王乃亮说,这么些年,头一次感觉这么踏实,幸福离得这样近。

(来源: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)

▲孙广林第一个选到新房。摄影 房正

▲老村房台。摄影 房正

▲看新房。摄影 房正

▲新村台新生活。摄影 房正

责任编辑:
李鲲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